首页 > 家具相关资讯 > 设计无界说 | 范轶:多元逻辑赋形空间设计,挑战未来居住新形态

设计无界说 | 范轶:多元逻辑赋形空间设计,挑战未来居住新形态

http://www.jiajupaiming.com 2021-11-08 10:37 家具排名 

在信息技术迅速迭代发展,行业壁垒不断碰撞消融,城市圈层走向共生共通的今天,“破圈”成为设计圈的热词之一。跳出现有生活的思维定式,突破行业局限和设计边界,从更高维度打通思维认知,是当代设计者的机遇,也是责任。

设计无界,既是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也代表着生活先行者们对于行业的超前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AEG推出全新品牌主张“心无界,自非凡”,并与网易设计联合出品2021设计师深度访谈计划《设计无界说》,力邀时下最具设计突破力的生活造梦家们一起聚焦设计思维底层逻辑革新,挑战居者对生活的心理预期,洞见中国设计的未来趋势。本栏目在深度访谈之中探讨设计师的设计观、生活方式、选品要求和美学观点。

第三期设计无界人物邀请到 叠加OFFICE创始人 范轶 进行深度访谈。在多领域的设计探索道路上,他以20年的设计经验总结出了“多元逻辑设计”法,以多维、理性的逻辑严苛要求每一个设计的契合,让每一个作品都恰如其分。

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下,他如何糅合空间的刚与柔?

从不设限的设计道路上,他又将会往什么方向挑战自我?

设计无界说,看范轶如何用多元逻辑演绎空间的无限可能……

以下为采访实录>>

网易设计:范轶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一直倡议用“多元逻辑”去设计,能否以您的作品为例,跟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多元逻辑设计”?

范轶:简单而言,“多元逻辑”指的是站在多个角色和角度去同步推演设计。“多元逻辑设计”并不是一种设计理念,而是一种设计思考方法。这种方法是随着我们设计历程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我而言,在早期的设计中,我更多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以已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经验去推进设计方案。后来我们的设计项目往商业和地产转移,我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开发者或经营者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我们更多是站在甲方的角度,让空间直接产生盈利等商业价值就变得优先。再后来我们又做了很多大型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对使用人群有了更广阔的认识,它要均衡如地域、时代、文化、经济阶段、在地地貌等更多因素,你必须要同时站在设计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三个思考体系同步推演设计,从而保证设计既符合科学和美学,同时也产生社会价值。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会像解一道应用题一样,先把委托方的已知需求列为第一条线索,再把设计者对材料、空间、美学和流行趋势的认知梳理为另一条线索,最后再透过心理学等预设使用者对空间的感受,三条线索并进去均衡考量,最终得出一个非常平衡的设计,这就是我们讲的“多元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逻辑”的背后是“逻辑”,我认为每一个设计都可以透过目前的条件和最终的目标,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好的设计是理性在前,感性在后。我的设计都是理性占主导的,因为过于感性的设计很容易只突出设计师具有个人色彩的主张,这种只有单一思考维度的设计往往缺少普遍性持续性。

网易设计:您曾说,设计师可以用数学去做设计,您认为跨学科的视角给您的设计带来了什么?

范轶:我认为好的设计师都是理性在先,感性在后。即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美学”我都认为它应该是理性的。我曾经提出过,美学背后是“几何”。每一个好的物体视觉,都是可以通过几何学来解释的。举个例子,已经存在了二千五百年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它被誉为美学神作,如果你把他的建筑立面打上网格,你会发现它所有的可见形体的位置都是由位于某些直线和弧线的交叉点和延点构成的,它每一条线都有一个对应的几何边界或者焦点,正是“几何”让它成为了“最美的典范”。当形体的多条边能够汇聚到一点的时候,而这个点又恰好处于我们眼睛的焦点,这个形体就可以使我们眼睛达到一个舒适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审美。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几何学原理,用数学的思维去做设计,你会得到一个更美的空间。

网易设计:能否与我们谈谈您现在的设计观?

范轶:我的设计观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早期我更注重设计的具体形式,设计观反应的是对空间的理解,后来我更注重用户的回馈,设计观反映的是情感或精神层面的理解,现在更成熟了吧,我会选择弱化设计师身份,尝试站在更宏观的社会和时代视角去解读使用者最本质的需求,并试图找到更具持续性的设计答案,而不是仅仅解决客户一刹那的需求或者短期的问题,当然更不会沉醉于设计技法的粗暴体现。所以设计观的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吧。

▲范轶作品

网易设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消解行业与圈层界限,设计无界时代正在到来。突破局限,挑战边界,成为设计师新的挑战,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最近在设计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小“突破”?

范轶: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很多人都觉得设计有边界,但其实在相对设计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或某些地区,设计的边界性是比较模糊的,很多从业者具有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多重身份,因为边界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做设计的过程就是将散文变成诗歌的过程:把杂乱无章的条件梳理成工整有序的结果。

再说到我们当下,之所以我们有相当明确的设计边界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我们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产生了大量的设计项目,设计师为了提高团队效率必然会专注某一细分设计领域,但随着行业的成熟,更多的设计师会试图打破这些边界,尝试更多样性的领域。设计边界产生的另一原因,与设计教育的发展也有关。早期的设计教育学科还没那么完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通过实践项目去进行二次学习,很多人会选择某一垂直领域去深入磨练和完善基础知识,继而产生了各种细分“边界”。但现在的院校设计教育已经走向成熟,教学更注重思维和方法的训练,这很重要。当受过这种系统性训练的毕业生慢慢变成主力设计群体的时候,所谓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的,那时设计师分类可能不再是通过项目类别界定,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预测。

回归到个人的“突破”,其实我们团队一直都在尝试跨界。早期当我还只是做一些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给项目建筑师提一些建筑优化建议,后来索性直接做建筑设计。在我看来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建筑师更偏重对场地和环境的研究,而室内设计师更偏重对技术细节和情感的研究,那我们为什么不两者同时去做呢?

网易设计:您的住宅空间作品一直极具行业影响力,您认为住宅空间的设计与其他空间的设计标准区别在哪?

范轶: 住宅空间的设计核心还是“人”。 虽然我们叠加OFFICE的主要设计项目不是住宅类,但是我个人特别喜欢住宅设计,并且也完成过一些较好反响的住宅项目。说到和专业住宅领域设计师的区别,可能是我放弃了对硬装空间装饰和品牌性主材产品的依赖,更多的是通过软装来表达空间所产生出来的情绪,从而给居住者更大的情感上的满足吧。

网易设计:技术革新一直是家居行业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您认为科技给家居行业和设计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范轶:设计行业开始谈科技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新时代,我认为才刚刚到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革新”仅仅停留在技术上数据和产品外观的进化。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的产品”、“有情感的产品”正在变成主流。以前的材料或产品往往都是冰冷的工业产物,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正在朝着“温度感”发展,这无疑可以给设计师或消费者提供全新的“精神性产品”的补充,这在以往是一个极大的空缺,给家居行业带来的变化将是翻天覆地性的。

▲范轶作品

网易设计:从大宅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家居市场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范轶:家居市场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个性化的需求,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20年前我们还处于物质消费的初期阶段,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更多的是物质层面,比如“我要一个更大的吊灯”。10年前我们走到了物质消费相对成熟的阶段,这时消费者的需求是“我要一个不同的吊灯”。而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精神消费的初期,消费者又变成了“我要一个有故事的吊灯”。而未来,很可能是“我要一个天黑能发光,天亮能唱歌,可以陪我聊天,给我解闷的智慧吊灯”。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专业设计师,我们必须要拥有一项非常突出的能力:站在时代的角度洞察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形态。

网易设计:优秀的住宅空间落地必不可少的就是好产品,您选择品牌合作方有哪几个标准?产品的哪些细节是您认为必不可少的?

范轶:我在选择品牌合作方有以下两个标准:第一,这个品牌是否可靠。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要对空间的每一个产品负责,对我们业主负责,因此我选择的品牌必须是稳定发展的、技术可靠的、售后完善的;第二,品牌的创作理念是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好产品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给消费者带来生活上的帮助,而不是仅仅站在品牌理念的角度。在产品选择上,我喜欢严谨的产品,我对技术标准和工艺细节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德国的著名品牌AEG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品牌之一,它创立百年以来一直都在追求更美好和更理想的生活,以不断超越的创新打破传统认知。

网易设计:“心无界,自非凡”是栏目联合主办方德国高端家电品牌AEG的全新品牌主张,您如何看待设计无界这个现象?你是否有了解过AEG的产品?能否谈谈您最重视的产品功能细节呢?

范轶:我认为“界”代表了一种形式,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本“心”。对于品牌而言,那个初心是解决客户的痛点,这不仅仅是解决最基本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帮助他实现一个更乌托邦式的生活。我觉得好的品牌需要以这个核心理念出发,去打破风格和技术的所有界限。

我对AEG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自己也在家购置了AEG的烤箱。AEG的烤箱具备了食物传感器,可以对温度精准掌控,还原了食材本真的味道,就像有大厨为我烹饪了一道菜的感觉,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加热机器“。我认为AEG的技术革新真正做到了智能化,这些产品不仅是高科技,还能改变情感,改变生活。

▲范轶作品

网易设计: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吗?

范轶:我不确定自己够不够懂生活,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的工作虽然非常繁忙,但我一直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爱好,也非常享受与朋友和家人孩子相处的时光。

我有时候很理性,但有时候也很感性。我一直在强调设计的两个维度,场地和情感,因为好的设计不只靠设计技法,更需要在空间中去生产情感,这就首先需要设计师热爱生活。

网易设计:您认为真正懂生活的产品,有什么样的特点?您会如何选择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品牌?

范轶: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共情”。真正懂生活的产品,会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好的产品就像一段生活历程的缩写,会给人带来故事的联想和情感的变化。举个例子,我在家中的卫生间布置了从各地淘来的旧物,我将一扇木门改造成了淋浴的屏风,将一个旧柜子改造成了浴室柜。每当我走进家中的卫生间时,都会联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生活的场景。

如今市场上很多品牌都会关注到“共情”点,很多品牌会透过联名的形式去介绍背后的创作来源和故事,这些能让人勾起想象和产生共鸣的情感联系,是我选择品牌时最关注的点。

网易设计:好设计缔造质感生活,住宅空间的设计者往往也是人居生活的造梦家,您如何看待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当下,您更推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范轶:作为一名设计师,设计和生活都是陪伴着我走过一生的,它们两者的边界也十分模糊。在生活上,我会使用各维度的设计去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在设计上,我也透过对生活的理解去指引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靠技巧和经验积累。

我认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要全心地投入,把质量提升到最高,这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的一种人生观。

▲范轶作品

在信息技术迅速迭代发展,行业壁垒不断碰撞消融,城市圈层走向共生共通的今天,“破圈”成为设计圈的热词之一。跳出现有生活的思维定式,突破行业局限和设计边界,从更高维度打通思维认知,是当代设计者的机遇,也是责任。

设计无界,既是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也代表着生活先行者们对于行业的超前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AEG推出全新品牌主张“心无界,自非凡”,并与网易设计联合出品2021设计师深度访谈计划《设计无界说》,力邀时下最具设计突破力的生活造梦家们一起聚焦设计思维底层逻辑革新,挑战居者对生活的心理预期,洞见中国设计的未来趋势。本栏目在深度访谈之中探讨设计师的设计观、生活方式、选品要求和美学观点。

第三期设计无界人物邀请到 叠加OFFICE创始人 范轶 进行深度访谈。在多领域的设计探索道路上,他以20年的设计经验总结出了“多元逻辑设计”法,以多维、理性的逻辑严苛要求每一个设计的契合,让每一个作品都恰如其分。

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下,他如何糅合空间的刚与柔?

从不设限的设计道路上,他又将会往什么方向挑战自我?

设计无界说,看范轶如何用多元逻辑演绎空间的无限可能……

以下为采访实录>>

网易设计:范轶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一直倡议用“多元逻辑”去设计,能否以您的作品为例,跟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多元逻辑设计”?

范轶:简单而言,“多元逻辑”指的是站在多个角色和角度去同步推演设计。“多元逻辑设计”并不是一种设计理念,而是一种设计思考方法。这种方法是随着我们设计历程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我而言,在早期的设计中,我更多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以已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经验去推进设计方案。后来我们的设计项目往商业和地产转移,我们开始更多地考虑开发者或经营者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我们更多是站在甲方的角度,让空间直接产生盈利等商业价值就变得优先。再后来我们又做了很多大型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对使用人群有了更广阔的认识,它要均衡如地域、时代、文化、经济阶段、在地地貌等更多因素,你必须要同时站在设计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三个思考体系同步推演设计,从而保证设计既符合科学和美学,同时也产生社会价值。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会像解一道应用题一样,先把委托方的已知需求列为第一条线索,再把设计者对材料、空间、美学和流行趋势的认知梳理为另一条线索,最后再透过心理学等预设使用者对空间的感受,三条线索并进去均衡考量,最终得出一个非常平衡的设计,这就是我们讲的“多元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逻辑”的背后是“逻辑”,我认为每一个设计都可以透过目前的条件和最终的目标,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好的设计是理性在前,感性在后。我的设计都是理性占主导的,因为过于感性的设计很容易只突出设计师具有个人色彩的主张,这种只有单一思考维度的设计往往缺少普遍性持续性。

网易设计:您曾说,设计师可以用数学去做设计,您认为跨学科的视角给您的设计带来了什么?

范轶:我认为好的设计师都是理性在先,感性在后。即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美学”我都认为它应该是理性的。我曾经提出过,美学背后是“几何”。每一个好的物体视觉,都是可以通过几何学来解释的。举个例子,已经存在了二千五百年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它被誉为美学神作,如果你把他的建筑立面打上网格,你会发现它所有的可见形体的位置都是由位于某些直线和弧线的交叉点和延点构成的,它每一条线都有一个对应的几何边界或者焦点,正是“几何”让它成为了“最美的典范”。当形体的多条边能够汇聚到一点的时候,而这个点又恰好处于我们眼睛的焦点,这个形体就可以使我们眼睛达到一个舒适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审美。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几何学原理,用数学的思维去做设计,你会得到一个更美的空间。

网易设计:能否与我们谈谈您现在的设计观?

范轶:我的设计观一直都在变化之中,早期我更注重设计的具体形式,设计观反应的是对空间的理解,后来我更注重用户的回馈,设计观反映的是情感或精神层面的理解,现在更成熟了吧,我会选择弱化设计师身份,尝试站在更宏观的社会和时代视角去解读使用者最本质的需求,并试图找到更具持续性的设计答案,而不是仅仅解决客户一刹那的需求或者短期的问题,当然更不会沉醉于设计技法的粗暴体现。所以设计观的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吧。

▲范轶作品

网易设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消解行业与圈层界限,设计无界时代正在到来。突破局限,挑战边界,成为设计师新的挑战,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最近在设计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小“突破”?

范轶: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很多人都觉得设计有边界,但其实在相对设计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或某些地区,设计的边界性是比较模糊的,很多从业者具有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等多重身份,因为边界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做设计的过程就是将散文变成诗歌的过程:把杂乱无章的条件梳理成工整有序的结果。

再说到我们当下,之所以我们有相当明确的设计边界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我们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产生了大量的设计项目,设计师为了提高团队效率必然会专注某一细分设计领域,但随着行业的成熟,更多的设计师会试图打破这些边界,尝试更多样性的领域。设计边界产生的另一原因,与设计教育的发展也有关。早期的设计教育学科还没那么完善,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通过实践项目去进行二次学习,很多人会选择某一垂直领域去深入磨练和完善基础知识,继而产生了各种细分“边界”。但现在的院校设计教育已经走向成熟,教学更注重思维和方法的训练,这很重要。当受过这种系统性训练的毕业生慢慢变成主力设计群体的时候,所谓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的,那时设计师分类可能不再是通过项目类别界定,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预测。

回归到个人的“突破”,其实我们团队一直都在尝试跨界。早期当我还只是做一些室内设计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给项目建筑师提一些建筑优化建议,后来索性直接做建筑设计。在我看来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建筑师更偏重对场地和环境的研究,而室内设计师更偏重对技术细节和情感的研究,那我们为什么不两者同时去做呢?

网易设计:您的住宅空间作品一直极具行业影响力,您认为住宅空间的设计与其他空间的设计标准区别在哪?

范轶: 住宅空间的设计核心还是“人”。 虽然我们叠加OFFICE的主要设计项目不是住宅类,但是我个人特别喜欢住宅设计,并且也完成过一些较好反响的住宅项目。说到和专业住宅领域设计师的区别,可能是我放弃了对硬装空间装饰和品牌性主材产品的依赖,更多的是通过软装来表达空间所产生出来的情绪,从而给居住者更大的情感上的满足吧。

网易设计:技术革新一直是家居行业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您认为科技给家居行业和设计行业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范轶:设计行业开始谈科技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新时代,我认为才刚刚到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革新”仅仅停留在技术上数据和产品外观的进化。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的产品”、“有情感的产品”正在变成主流。以前的材料或产品往往都是冰冷的工业产物,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正在朝着“温度感”发展,这无疑可以给设计师或消费者提供全新的“精神性产品”的补充,这在以往是一个极大的空缺,给家居行业带来的变化将是翻天覆地性的。

▲范轶作品

网易设计:从大宅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家居市场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范轶:家居市场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个性化的需求,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20年前我们还处于物质消费的初期阶段,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更多的是物质层面,比如“我要一个更大的吊灯”。10年前我们走到了物质消费相对成熟的阶段,这时消费者的需求是“我要一个不同的吊灯”。而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精神消费的初期,消费者又变成了“我要一个有故事的吊灯”。而未来,很可能是“我要一个天黑能发光,天亮能唱歌,可以陪我聊天,给我解闷的智慧吊灯”。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专业设计师,我们必须要拥有一项非常突出的能力:站在时代的角度洞察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形态。

网易设计:优秀的住宅空间落地必不可少的就是好产品,您选择品牌合作方有哪几个标准?产品的哪些细节是您认为必不可少的?

范轶:我在选择品牌合作方有以下两个标准:第一,这个品牌是否可靠。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要对空间的每一个产品负责,对我们业主负责,因此我选择的品牌必须是稳定发展的、技术可靠的、售后完善的;第二,品牌的创作理念是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好产品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给消费者带来生活上的帮助,而不是仅仅站在品牌理念的角度。在产品选择上,我喜欢严谨的产品,我对技术标准和工艺细节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德国的著名品牌AEG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品牌之一,它创立百年以来一直都在追求更美好和更理想的生活,以不断超越的创新打破传统认知。

网易设计:“心无界,自非凡”是栏目联合主办方德国高端家电品牌AEG的全新品牌主张,您如何看待设计无界这个现象?你是否有了解过AEG的产品?能否谈谈您最重视的产品功能细节呢?

范轶:我认为“界”代表了一种形式,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本“心”。对于品牌而言,那个初心是解决客户的痛点,这不仅仅是解决最基本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帮助他实现一个更乌托邦式的生活。我觉得好的品牌需要以这个核心理念出发,去打破风格和技术的所有界限。

我对AEG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自己也在家购置了AEG的烤箱。AEG的烤箱具备了食物传感器,可以对温度精准掌控,还原了食材本真的味道,就像有大厨为我烹饪了一道菜的感觉,而不是没有感情的“加热机器“。我认为AEG的技术革新真正做到了智能化,这些产品不仅是高科技,还能改变情感,改变生活。

▲范轶作品

网易设计:您认为自己是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吗?

范轶:我不确定自己够不够懂生活,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的工作虽然非常繁忙,但我一直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爱好,也非常享受与朋友和家人孩子相处的时光。

我有时候很理性,但有时候也很感性。我一直在强调设计的两个维度,场地和情感,因为好的设计不只靠设计技法,更需要在空间中去生产情感,这就首先需要设计师热爱生活。

网易设计:您认为真正懂生活的产品,有什么样的特点?您会如何选择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品牌?

范轶:我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共情”。真正懂生活的产品,会与使用者产生情感共鸣。好的产品就像一段生活历程的缩写,会给人带来故事的联想和情感的变化。举个例子,我在家中的卫生间布置了从各地淘来的旧物,我将一扇木门改造成了淋浴的屏风,将一个旧柜子改造成了浴室柜。每当我走进家中的卫生间时,都会联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生活的场景。

如今市场上很多品牌都会关注到“共情”点,很多品牌会透过联名的形式去介绍背后的创作来源和故事,这些能让人勾起想象和产生共鸣的情感联系,是我选择品牌时最关注的点。

网易设计:好设计缔造质感生活,住宅空间的设计者往往也是人居生活的造梦家,您如何看待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当下,您更推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范轶:作为一名设计师,设计和生活都是陪伴着我走过一生的,它们两者的边界也十分模糊。在生活上,我会使用各维度的设计去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在设计上,我也透过对生活的理解去指引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靠技巧和经验积累。

我认为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要全心地投入,把质量提升到最高,这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的一种人生观。

▲范轶作品

相关知识

设计无界说 | 范轶:多元逻辑赋形空间设计,挑战未来居住新形态
设计无界说 | 吕爱华:拒绝居住方式“被流行”,在空间中感受真实自我
设计赋能2021 | 中外聚焦设计驱动城市 多元引领居住生活品质
宋轶签名冰箱免费送 美菱开启花式宠粉
关永康:遵循工业设计底层逻辑,一体化设计才是住宅精装产业化的未来
岩板呈会总经理李弦:打造设计师载体平台,致敬未来空间设计
商业空间设计奖主旨导师范日桥:让空间设计持续地为品牌赋能
妈妈网第七届独立设计沙龙落幕,用“开挂设计”打造理想居住空间
设计赋能2021 | 卜天静:向年轻化求新 向多元化求变
城市建造家| 逅屋一舍熊川纬:设计是解决问题的逻辑方法

网址: 设计无界说 | 范轶:多元逻辑赋形空间设计,挑战未来居住新形态 http://www.jiajupaiming.com/newsview81179.html
相关图片推荐
恒洁卫浴:深耕消费者需求,以创新服务驱动行业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快收下这份使用秘笈!冬季大金地暖这样用真的又省又暖
九牧再次斩获“中国品牌年度大奖”!
“希美克之夜”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系统门窗专委会2024年度年会暨“十年有你,感恩相伴”窗...
窗联世界,聚势谋远丨2024年度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系统门窗专委会会员大会圆满召开
A.O.史密斯AI-LiNK冷凝采暖炉 让这个冬天温暖又惬意
AI 赋能智能酒店,让住宿体验 “智” 高一筹